飲食習慣
大涌人對飲食文化甚為講究,非常注重菜式的色、香、味,且注意菜式的擺設和上菜用的器皿。喜慶筵席,從八仙方桌改用圓臺加上臺布、轉(zhuǎn)盤。8人一圍到10人、12人一圍。八菜一湯到九菜一湯,甚至增加到十幾菜一湯。飯后加上生果盤、精美點心、糖水。白事請客,叫做“吃蟹腳”“坐盤仔”,必有一個“姜蔥焗蟹”菜式,每圍七個菜,故往喪家吃飯,叫做“去吃蟹腳”,平常吃飯也禁忌桌上七個菜。大涌地道三個菜式,子姜洋鴨,濃郁香滑,白切肥雞,皮脆肉滑,五香扣肉,香濃肥而不膩,與鄰近鄉(xiāng)鎮(zhèn)比較,獨具特色,聞名里外。隨著民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涌人對飲食要求頗高,并不滿足本地日新月異的美食菜式,許多駕著自己的私家車,一家大小出外,尋求美食,以享口福。
南乳狗肉,也是大涌人喜歡吃的地道菜,平常狗肉專賣店,每村也有三幾家之多。每逢夏至,到處聞到炆狗肉香味,特別大涌南文深記狗肉,據(jù)說這天要宰兩三千斤狗,以應酬各地云來食客,生意火旺。故大涌有“夏至狗,無處走”之說。
秋冬季節(jié),正是滋補之時,食蛇、田鼠、貓,以求益補,也是大涌人的嗜好。專營小飲食的人,便出示“驅(qū)風袪濕,壯腰健體,龍虎鳳大會”廣告,招來食客。用蛇肉(金、銀環(huán)蛇,鳥肉蛇,過樹榕蛇為一盒),貓肉、老母雞肉,配上北芪、黨參、杞籽、龍眼肉等多種藥材,煲燉幾個鐘,以十幾元不等一盅,賣給食客。蛇、貓肉的各種制作,在廚師手上,炮制出各式美食,不盡所云。田鼠肉有健腎壯腰,烏發(fā)之功能,臘老鼠為下酒佳品,也有用剛出世的老鼠仔浸酒,有驅(qū)除產(chǎn)后風的功效。
禾蟲也是大涌人喜愛的食品之一,有旺血、祛腳氣之效用。每年農(nóng)歷四、八月,便是盛產(chǎn)禾蟲的季節(jié),新中國成立前到20世紀50年代,潮水入田,禾蟲從田底涌出,潮水一退,在出口處,放上禾蟲籮,一百幾十斤收獲亦為常事,甚至有些裝滿一兩噸的木船。那個季節(jié),煲、炒、焗、曬,滿街禾蟲飄香。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圍內(nèi)外水質(zhì)污染,禾蟲幾乎絕跡,而市場少量上市的禾蟲多產(chǎn)于環(huán)境污染治理較好的江、河邊草坦,價錢不菲。
大涌人的飲食習慣,也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以前菜式味道濃郁,現(xiàn)在喜好清淡。隨著外來工的涌入,也跟著喜愛辣味。此外田螺、龍虱、桂花蟬、黃白蜆、蠶蟲蜂蛹等類,也是大涌人桌上喜食之物。
嫁娶
大涌人一般比較晚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未有公布之前,沒有婚姻年齡規(guī)限,大多數(shù)男子在20歲以上,女子18歲以上,才談婚論嫁。
舊式婚姻俗例,都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進行。這些傳統(tǒng)禮節(jié)依序是:“納采、問名、納言、納徵、請期、親迎?!毙梁ジ锩?,特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種禮節(jié)程序,已逐步從簡。
男子到達婚齡時,媒人、父母或叔伯長輩們,開始為他(她)物色對象,經(jīng)過媒人男女雙方幾番唇舌、周折,雙方認定門當戶對,各方面較為合適,就下“文定”,送定金或稱“聘金”。此時先由女方用紅紙寫好年庚八字,送到男家。男家連同男女雙方年庚八字寫好,請星相占卜者推算,雙方如無相克相沖,便安排相睇。民國前后,很多男子也不前去,只是委托伯母、叔母、姨媽姑姐之類代為相睇。而女方害羞,只是偷偷露臉,有些則故意躲避,往往到了洞房花燭夜,男女雙方才真正相見相識。以后日漸文明,男方才到女家相睇,女子也敢于廳前奉茶相迎。
男女雙方相睇后,認定諸事皆宜,便由媒人到女家洽談禮金(身價銀)、女方配備妝奩等事。談妥后,男方備齊禮物到女家訂親,謂之“下聘”,古時稱為“納吉”。禮物分別為:訂婚戒指、聘金、龍鳳小禮餅、水果、干果、茶葉、檳榔等。以后由男方選定吉日迎娶,送往女家,謂之“請期”,女方同意選定日期,謂之“復盟”,每次往來,亦需送糖果餅式,女方也要回禮。整個過程叫做“起年生、送利試、送日”,把“納吉、納徵、請期”三禮合一?!八腿铡边@天,男女雙方家里,請來親戚鄰里,一齊圍坐,吃喜餅、糕點粉果、水果,名為“飲茶”?!帮嫴琛蓖戤?,男女雙方即日向親族親戚,分派糕餅果糖,并派發(fā)請?zhí)?nbsp;
男家結婚是日,于零時便要安床和上字架。安床時,先把新房掃除干凈,燃點香燭、鞭炮,請喃嘸佬拜神,然后由男家氏族中,頭胎生子或多子女的長者將新大床架好。上字架是重新取一名字(有些宗族已先選定字作為輩分次序,自己另選一字而組成“字”,有些取字,還要把取好的字貼在街上,讓雷同者圈去后再確定。)用紅紙寫好貼在木框架內(nèi)(也有用油漆),掛在大廳墻壁上方,永久保存(到去世時才取下)。上字架時,也要燃點元寶香燭。故男子先有名,到結婚時取字,如果娶媳婦則有號。
早上,男家將禮金、禮餅、豬肉、豬全肝胃、鞭炮、酒、水果、干果等物,由媒人引路,送往女家,謂之“對親家”。對完親家,選好吉時,便要整理隊伍,抬花轎到女家接新娘,謂之“親迎”。迎親隊伍前一對大紅燈籠,燈籠上面寫上男家姓氏,跟隨著四盞宮燈,后面四人抬著大花轎,媒人和擔禮盒的人。
女子出嫁,要請姊妹和相好同學或朋友來家中“送嫁”,以前“送嫁”提前一個月,后減為十日,現(xiàn)在僅為一、兩個晚上。送嫁晚上,開始打麻將,打“喼牌”,請“三姑妹”(從前在農(nóng)村盛行的女子請神活動),女家每晚請送嫁人飲茶、吃酸蘿卜、酸木瓜、麻糖、餅干、水果之類,吃粥等等。出嫁女在結婚當天凌晨,選好吉時,由“祝婆”用線幫她開臉、梳頭,一邊梳頭、一邊念如“一梳梳到尾,夫妻白發(fā)齊眉,二梳梳到尾,夫貴又妻榮,三梳梳到尾早生得貴子等吉祥語句。
新娘出門,點燃香燭,先拜祖先,然后奉茶拜別父母,由祝婆背著新娘,跨過設在近門檻燃點的禾稈,出門上花轎,那時娘家要關上大門,鳴放鞭炮。新娘戴著鳳冠,紅布帕遮面,穿著龍鳳大紅裙褂,腳下放一瓦盆,盆中放一點水和銅錢兩枚,手中拿一小鏡,安坐轎中,關上轎門,上好銅鎖、轎門交叉貼上“姜太公在此”或“龍皇座鎮(zhèn)”等字的封條,抬回男家。送嫁姐妹抬嫁妝的,擔禮盒的,“看門宴晝”的、做初生日禮物的等,沿途燃放鞭炮送行。從前送嫁僅到巷口,后來送到男家,還向新郎索要送嫁利試,吃完男家招待的食物,才返回女家。
新娘抬到男家,由新郎先將轎頂花紅取下,系在腰間,然后手捧放著白米的盒蓋,另一只手抓一小撮白米,撒在轎上,撕下封條,開鎖用右腳輕踢轎門三下,打開轎門,由祝婆背起新娘,跨過點燃的禾稈,進入屋內(nèi),直背著新娘到新房,將新娘放坐在床沿上。休息片刻,祝婆帶出新娘,揭去頭上紅帕,揖拜門官,再與新郎一起,先跪拜天地、祖先,然后奉茶拜翁姑。新翁姑按例給新媳婦利試一封,富有人家則送首飾,最后由家姑指引,按房親到親戚,由近到蔬順序,一邊介紹,一邊奉茶敬拜,還向這些長輩和親戚獻上毛巾一條,長輩親戚送上利試。
男家晚上設宴招待親朋時,新娘不停更換新娘衣,并由祝婆帶著新娘逐席給每人奉茶,邊奉茶邊念吉祥語句,穿行于酒席之間?,F(xiàn)在因酒席多,新娘穿著婚紗跟隨著翁姑、新郎和新叔伯等,逐席給客人敬酒道謝,酒席菜式上齊,鳴放一百萬頭或幾百萬頭的大串炮竹,以示喜慶。
客人散席,新人雙雙入房吃床飯,飯菜用米篩擺放于床上,并放兩張小木凳,夫妻對坐,祝婆在旁不停念祝福語句,夫妻互敬酒一杯,每道菜也要嘗過,還要吃糖梅。
吃完床飯,請相好青年男客,有廟會的即請會友哥上床開枚(猜拳)。床上擺著用米篩盛著的菜式,用瓦煲裝上糖梅,猜拳輸了的要罰酒一杯,吃糖梅。熱鬧一番,開始“玩新娘”?!巴嫘履铩笔窃趶d堂進行。廳堂中間,擺放兩張方桌,客人圍坐四周,先猜拳開枚,接著新娘按序奉茶,每奉茶一位客人,便要出主意由新郎新娘做一個花式,無非是新郎挽新娘走幾圈,或是擺放幾張長凳,要新郎拉著新娘走獨木橋,或其它搞笑動作等,如此一位接一位,直鬧到夜深人靜,方可罷休。舊時“玩新娘”玩足十天八天,甚至一個月,更有惡作劇者,提個蟻巢,放到新床上,讓螞蟻到處爬,讓新婚夫婦,不得安睡?,F(xiàn)在青年好友,知情識趣,新郎新娘為籌婚事,已折騰幾番,新婚之夜,讓新人早早安睡,共度良宵。唱支歌仔,說說戀愛故事,早早收場罷了。
第二天,新娘一早起床,梳洗完畢,象征性地掃地,向翁姑奉茶,拜井公,在水井旁燃點香燭元寶、鞭炮,打水一擔回家,再入廚房拜灶公,拜畢生火煎一條魚,再淘米做飯,吃完飯準備回娘家歸寧(返外家)。
新郎一般婚后第二天,個別隔三數(shù)天才去見岳父母,從前這個禮叫做“廟見”,分兩步進行。早上新娘拜完翁姑后,由祝婆倍伴新娘,備好禮品果盒等物,先行返娘家。稍后新郎便坐涼轎(四面通風,二人抬,俗稱“兜”),后面跟著司禮人(俗稱“佬仔”),擔貼盒的人,便到女家。來到女家門口,在巷口或到女家一定距離的地方,將“兜”放下,新郎端坐轎中,任由人家看新女婿。佬仔與擔盒的人,先到女家報道:“新姑爺?shù)?!”女家收下禮物,有錢人家的禮物有金豬一只,還有酒及其它禮物。新外父收到拜貼,回送請?zhí)o佬仔,并說聲“請”,于是佬仔手拿請?zhí)?,送到新女婿手中,說聲“請”。如新女婿不答不動,也不起身,佬仔即回女家道“稟告老爺、安人,新姑爺一請不動”,女家則換貼,告知“與我再請”……一般多為三請,新女婿才起身下“兜”,由佬仔拿著拜貼,在前引路,慢行到門前,此時女家燃放鞭炮,新女婿便與早就排列門前歡迎的人,一一脫帽鞠躬致意,入門后站在近門口遙對祖先的地方等待。司禮人點好香燭,擺設禮物、祭品在祖先神位前,新女婿走前向女家祖先行個半禮(按古云,新婿為嬌客,故要三請才入,女婿有“半子之誼”故僅行半禮),再向新外父、外母行個半禮。岳父母只能側身受半禮。依次見過內(nèi)兄弟、襟兄,握手鞠躬,請問姓名,退回原位。此時,女家婦女全部避入房中,由一人在房內(nèi)叫聲“大姑媽請見新姑爺!”,新女婿則走冷巷前,面對房門鞠躬,退回原位,依前形式,待伯母、叔母、姨媽姑姐,一一見過鞠躬為止。再設桌椅,新女婿才可入坐,由舅仔奉茶,飲后回送舅仔利試一封酬謝。擺上茶果食物,主賓圍坐,邊吃邊談,互相寒暄,客套一番。前后折騰半天,然后返家。
以往新女婿“廟見”后,過一段時間,才請新女婿和女兒吃飯,飯菜豐儉由人,但必須在太陽下山前吃完,新婚夫婦盡早返回家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廟見”習俗,基本淘汰?,F(xiàn)在“廟見”在結婚當天,女家備上請女婿貼,男家回“恪遵臺命”貼,后一兩天,祝婆帶著新娘先返母家,母家請客也改在這天,到臨開席前,新郎和倍飲好友先到新外父母家,拜過祖先,飲過茶便入席,吃飽飲夠,才與新娘雙雙返家。
新娘出嫁后一個月內(nèi),其弟妹由一婦女帶到新郎家做細舅仔(哥姐不能去),并帶上禮物,姐夫、家姐用糕點、餅食、水果等招待,家翁家姑、姐夫、家姐每人送封利試,便返家,此后新娘才可隨時返娘家。
經(jīng)過若干時間,新郎要請新外父母,凡未請之前,父母不能到出嫁女兒家,設席時娘家兄弟姐妹、叔伯皆可隨行,以后雙方便可來往。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進步,人人崇尚禮節(jié)文明,昔日繁瑣婚俗禮節(jié),有些從簡,有些逐步淡忘。現(xiàn)代婚齡男女自選對象,自由戀愛,雙方志同道合,確定婚嫁,便到有關部門進行登記,領取結婚證書,便成合法夫妻,得到法律保護。至于設宴擺酒,款待親朋,可根據(jù)經(jīng)濟條件,豐儉由人。
生育
大涌人在新生嬰兒出世后,如果是男嬰稱為“添丁”、“添男孫”;是女嬰則稱為“添千金”、“執(zhí)個妹”。
嬰兒剛出世,當天必須備好糖醋雞蛋豬腳姜,送到外祖父母家,謂之“報更”。外祖父母收下后,第三天就要送禮物為外孫做“三誕”。做“三誕”送的禮品包括有:雞蛋、生姜、豬腳、生雞、米酒。還有嬰兒衫褲、披被、背帶。男嬰9天、女嬰12天,要做“太歲”。其它本房族親叔伯長輩及親戚則送生雞或雞蛋、衣服布料等物,謂之“送更”。主家收下禮物后,回送糖醋雞蛋豬腳姜。到小孩滿月時,凡送過禮物的叔伯親戚,也要送燒肉(或臘肉等)、糖炒米、紅雞蛋,生酸姜片等物,謂之“酬更”。小孩滿月叫做“剃頭”,20世紀50年代以前借用剃刀,把小孩的頭刮成光頭仔,現(xiàn)在只象征性地用剪刀,剪剪發(fā)腳而已。這天,先由祖母或伯母、姑姐等長輩,把小孩抱到附近商店買少許糖果花生之類回家,謂之買“遮欖”,分給大人及其它小孩吃,叫“分遮欖”。從此以后,新生小孩便可隨時抱出街外。
小孩滿月這天,才起名字,有些房族已起一字派,只要另選一字與之合并成名字。有些則要把小孩生辰到占卜先生問五行“金、木、水、火、土”,缺了哪一“行”,則在取名字時,用上這“行”的獨體字或有這“行”的部首的字。還要拜門官、拜祖先、拜姑婆(放床底下,專門保祐小孩平安成長的菩薩,每年一次交姑婆,長大后要送姑婆)。經(jīng)濟允許的,這天設宴招待親朋。開席時先出一道“糖醋雞蛋豬腳姜”的菜式,所以謂之“姜酌”,赴宴者備利試送給小孩。
如果是男孩,到次年春節(jié)初四(個別村規(guī)定這天,但有些村例,則在初十前取個吉日)為小孩“開燈”。新中國成立前,先到紙扎店年底定好四角紙扎燈籠若干個,雙層特別燈籠一個。開燈那天,先拜門官、祖先,懸掛雙層燈籠在門官上方,祖先上懸掛四角小燈籠,再分別到祠堂內(nèi)及土地公處懸掛,并到祠堂值理處登記小孩名字,以便統(tǒng)計房族男丁增加數(shù)字,清明拜祭先祖山墳,按本族男丁數(shù)分派燒肉?,F(xiàn)在祠堂大多已不存在,但開燈時只在家中和土地公處懸掛“男孫燈”,這一俗例仍然存在。有些人家還在開燈這天設宴招待親友,還給親友、鄰居派發(fā)兩至四個大煎堆。第二個男孩出生,個別人這一禮儀從簡。有個別村,如南文、大涌在春節(jié)初十左右,還沿襲舊俗“賀燈”。以前只宴請本房族18歲以上男丁,飲“賀燈”酒。近十年來,由自然村的老板贊助,添男孫的家庭捐助,宴請本自然村18歲以上男女,不論姓氏,隨意交些入席費,便可赴“賀燈”宴了。
喪葬
先人去世,50歲以下稱為享年,50歲以上稱享壽。大涌地區(qū)這種死后喪葬俗例,甚為繁雜。
報喪。家人臨去世前,先搬出廳堂,會集內(nèi)外子孫,守候床前,稱“守夜”,與逝者送行,死后迅速通知每個族親及親戚,稱為“報喪”。如果死者是婦人,則須先向其外家報喪,并請前來視察,然后才可辦理治喪事宜。
落地。由杵作工人,為逝者換好壽衣、壽帽、壽鞋襪后,用床板放于地上,腳向門外,頭放內(nèi),謂之“落地”。
哭祭。逝者落地后,孝子賢孫們圍坐兩旁,邊燒紙錢,婦女邊哭祭“哭喪”,其凄厲之聲,慘不忍聞,但又字字清晰,先呼死者身份,如死者妻子則呼“夫呀!主”,媳婦呼“老爺哀,老爺!”,再贊頌死者的生前為人,哀嘆自己失去親人的悲切,期望死者靈魂早升天國,庇祐后代幸福安寧??藜赖母枵{(diào)沒有規(guī)范,全由“哭喪”者自由發(fā)揮。有些人家,為了表示孝道,請人“哭喪”。
買水。由喃嘸老師帶路,男子腰系白布條;女的已婚者,戴著用闊條白布做成尖頂,長過臀部的“頭冚”,未婚的女子或外孫女等則戴著“籃布頭冚”(披麻及麻衣麻鞋已沒有人用),隨著由死者長子或嫡孫手捧小瓦盆,內(nèi)放銅錢二枚(或硬幣),兩旁同輩相扶水盆,由男到女,由親到蔬,由長到幼,排成隊伍,到涌邊或井旁,把銅錢拋到水中,舀些水,然后返家。再經(jīng)喃嘸老師搖動銅鈴,對死者誦念,叫“開路”。此后,親戚朋友鄰里,開始“吊唁”,出嫁女吊唁,除購買香燭紙錢外,還要“鋪壽被”。每位親友吊唁時,皆由子孫將逝者面上白布揭開,哭訴幾聲,謂之“睇面”,“睇面”親友送帛金,飲過茶,說聲“有心”,回送無底利試一封、毛巾一條作送殯時用(有些“滿堂白”的是“腰帶”一條)。有錢人家,還請來數(shù)量不同喃嘸老師,做大、小“約司”(功德)“拜杉”“打齋超度”,一夜吹吹打打,鬧到天亮。貧苦人家,只有“開路”。
入殮。喃嘸老師念誦入殮經(jīng)文,孝男孝女散開躲避,由杵作工人把遺體放入棺內(nèi),問過家人是否擺正,劃線,才放上棺蓋,釘棺,蓋邊沫上桐油灰,披上棺紅。
壽宴。高壽者去世后,喪家設宴,以酬賓客,這種宴會,稱為“壽宴”,一般為七個菜式,赴宴者稱“吃蟹腳”,有些赴宴者還向主家取一碗,盛些飯菜,帶回家人吃,認為吃過這些飯菜能長命富貴。
送殯。又叫“送喪”。一般由四個杵作工人(棺木大的,有六個甚至八個工人)抬出廳,到停棺處再捆綁好棺材。喃嘸老師吹“啲打”佬,由長子嫡孫或定為續(xù)嗣的繼子養(yǎng)子、義子(而無子嗣的,則用錢請人代替)捧著逝者遺照,兩旁同輩互相捧著,孝子孝女也由人扶著,親友鄰里隨后,到停棺處,向棺材撒上米、銅錢,然后出殯,孝子賢孫,一路呼天哭地,吹吹打打,緩步送至村例規(guī)定的地方“辭靈”?!稗o靈”后,媳婦手持清香先走一步,送殯隊伍沿原路返回,擺設靈位,謂之“設靈”。棺木繼續(xù)抬到埋葬地方。
入葬。杵作工人將棺木放入土穴時,眾孝子散開,以免相沖,定好方位,子孫環(huán)立墓穴旁邊,加土時由子孫撒些灰粉和“餅仔”(一種用白泥曬干做成如棋子大小的東西),名叫“發(fā)山”,意為后代子孫皆發(fā)發(fā)達達,再放上“蒸飯”的埕,每人象征性加幾鏟泥土,杵作工人做成山墳模樣?!鞍l(fā)山”實際有防蟲蟻蛀棺木和日后“出山”(搬遷骸骨)時易于辨認的作用。
分孝。辦完喪事后,喪家給每位孝子和至親叔侄,分發(fā)用碗裝好的崧榚、熟鴨蛋、小片豬肉,加上少許酒,還有利試一封,有分孝者,帶回家中,放在門官處。
哭山。由喃嘸老師擇日,一般在辦完喪事第二天,個別選第三天進行?!翱奚健边@天備好祭品,孝子賢孫系好腰帶,穿著孝服,到山墳拜祭。出嫁女席坐后土拜祭,其余子孫席坐正墳,哭祭一番,上香祭酒,拜祭完畢,回程時摘些野花,放到家中門官處。
回陽。人去世半個月左右,還有所謂“回陽”這回事?!盎仃枴本褪鞘耪哽`魂由牛頭馬面的差役押送回到陽間,探望親人、親屬子孫的時候。將到初更時分,在廳堂中間方桌兩張,擺上祭品,還有卷好的熟煙(招待鬼差用),點著香燭,正門框貼上回陽靈符,廳堂墻邊,架好木梯,橫木處放上子孫的腰帶、頭冚,迎接先人回陽。太陽下山后,早早關門閉戶,家人子孫,各自躲避,早早入睡。
做七。從死者去世這天起,每七天都要在靈前隆重拜祭一回,謂之“做七”。49天內(nèi)做7回“七”?!耙?、三、五、七”,這4回“七”由主家操辦,經(jīng)濟寬裕者,請親友吃飯,叫“吃七”;“二、四、六”3回“七”,由出嫁女回娘家張羅,一般不設宴席,只有家常便飯。最后一回“七”,叫做“完七”,也叫“尾七”宴請親友,飯菜要求豐盛。先人去世一百天,要做“百日”,照例拜祭一番,請親友吃飯。
脫孝、上高。在做“尾七”當天,由喃嘸老師身穿道袍、帽,念誦經(jīng)文拜祭,孝子賢孫除去孝服、腰帶,謂之“脫孝”,接著把靈堂一地雜物,從屋內(nèi)掃到屋外,謂之“倒靈”。清除一番,于是門框上貼好“紅錢”,燃點元寶香燭,鳴放鞭炮,由長子嫡孫捧著簪花掛紅的木制神主牌,奉上神龕,永久安放,那時喃嘸老師也換上紅袍,誦念吉祥經(jīng)文,象辦喜事一樣,設“八菜一湯”宴席,酬謝親友相邦。并給有分孝者派發(fā)如盆、拖鞋、草帽(或遮)、手電筒(帶返家打上開關,亮著回家)等脫孝物品。
拜新山。死者逝去次年,在雨水和驚蟄兩節(jié)令之間,象清明掃墓形式一樣,備好各種祭品,祭拜新山墳。此后,象其它山墳一樣,在清明時節(jié)掃墓。
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進步,人們不斷接受科學知識,崇尚文明,喪葬陋習,也不斷簡化,提倡火葬,三幾天搞完喪事,個別則一天完成,既節(jié)約又省時。但個別俗例,仍有保留,但也沒有那么鋪張。
生日
以往,大涌人勤儉節(jié)約,20歲以前極少慶祝生日,就是以后的生日,經(jīng)濟環(huán)境條件不允許,只有象平常生日那樣,煮些煎堆,拜拜祖先,煲些湯,所謂淋淋花根罷了。
三十一歲生日,男女雙方結婚時,皆由父母設一擔做初生日的禮物?!八氖粴q”生日吃自己,一般由自己操辦,已婚的由岳父母送條褲子和送只雞和粉果糕點等等。
五十一歲生日,謂之六秩開一,意思是五十已過,進入六十歲了,第一個生日,所以謂之六秩開一。依此照推,六十一歲生日,叫做七秩開一;到九十一歲生日,便叫百齡開一了。
生日大壽,一般由家中后輩操辦張羅,選好吉日,一般都是提前慶祝,不做正生日,大多數(shù)都是選在春節(jié)過后的日子,向親朋戚友發(fā)出請?zhí)?,請?zhí)醇s落款,不寫壽星姓名,而是由后輩子孫為壽星慶祝,故寫“承慶子”或“承歡子”先寫上兒子、媳婦、孫子等名字,再寫女婿、女兒、外孫等名字敬約。
慶祝生日當天,具三牲酒禮香燭拜過門官、祖先等,然后壽星安坐廳堂,接受兒孫、媳婦、女兒、女婿奉茶祝賀,有錢人家敬奉金壽桃、金玉首飾等,親友即具辦生雞、豬肉、喜酒、糕點、長壽面等禮物相送,以示祝賀。
設宴招待親朋,謂之“桃酌”,意思是長壽之酌宴。開席時,第一道菜式是上湯面條(有些是甜湯面條),稱為吃長壽面,意思是越吃越長壽。有些席后還奉上壽包作點心。
現(xiàn)在長者祝壽,形式跟以往大致相同。而當今經(jīng)濟環(huán)境寬裕,不少未婚青年男女,中、小學生,每年生日,邀請好友同窗,一起熱熱鬧鬧過生日。送上生日蛋糕或精美禮品,吹吹蠟燭,唱生日歌,許個愿,唱卡拉OK,開大食會或燒烤,興高采烈,鬧得不亦樂乎!
建屋
凡選擇屋地建屋,或是拆舊建新,以往都必須請喃嘸老師“凈地”?!皟舻亍睍r,喃嘸老師在宅基地上設壇作法,燃點香燭,口中念念有詞,手持劍,東南西北方向指指點點,燒陰陽地契、大堆摺好的金銀元寶,又缷下道袍,頭系紅布條,持燃著的纜枝,撒香粉,鳴放鞭炮,最后在宅基地四周插上符咒,安放各村“鄉(xiāng)主菩薩”神位。
建造磚木結構的房屋,到一定高度,砌成金字墻壁,又要請喃嘸老師“上正樑”。上樑在半夜進行,泥水師傅把油漆成紅色的木樑,放在金字頂上,喃嘸老師燃點香燭拜神,用一條九尺長的紅布做“樑紅”,并把印有一些咒語的黃色布串起,排放在正樑中間,又把一個個煎堆拋過正樑,謂之“上樑擲煎堆”,任由鄰里孩童執(zhí)拾。叔侄親戚半夜帶“果盒”和布(或毛巾串成一條)做“樑紅”,去“賀樑”,并依序排在主家樑紅左右,主家必須回敬利試一封。蓋瓦時,賀“樑紅”除下,只剩下主家的樑紅,永久掛在正樑上面。
新居落成,半夜入伙,買好新炊具、碗筷等廚房用具,擔入新屋,煮煎堆、三牲,燃點香燭拜神,鳴放鞭炮。經(jīng)濟允許的還要發(fā)請?zhí)O宴慶賀??腿艘酝嗨顽R畫、鏡框或家具之類,作為賀禮,近年僅以賀儀喜酒致賀。
改革開放后,建屋都是鋼筋水泥結構,有些還建西式別墅,既無樑可上,便沒有樑可賀了。上樑舊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只有“凈地”、“進伙”風俗仍存。
店鋪、工廠開張,從前多送書寫“生意興隆”、“鴻圖大展”等語句的鏡畫致賀,但現(xiàn)在也改成送花籃作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