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歷經(jīng)700余載滄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從先輩起,一代代戰(zhàn)天斗地,為追求真理,前赴后繼,他們從工、從農(nóng)、從軍、從政、從商、從醫(yī)等,在各領域取得了卓越成績。在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眾多杰出人才。近代有抵抗英夷戰(zhàn)將,辛亥革命先驅,討袁伐龍勇士,抗擊日軍英雄,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犧牲的英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經(jīng)濟和社會事業(yè)建設中,亦涌現(xiàn)了不少科學家、建筑師、文化人、藝術家、企業(yè)家、教育者、健康衛(wèi)士、運動員、生產(chǎn)者等。
蕭一彬
蕭一彬,生卒不詳,字非野,號以中,南文村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歲貢。孝順父母,善待親友,讀書咀嚼文章精要,得先儒學識精華,寫做文章詞語文雅,典例深入淺出。早歲參加鄉(xiāng)試,屢次不第,鄉(xiāng)眾為之惋惜。性格謙恭、和藹、坦誠,一生無怒色及粗言惡語,與之同行,言談舉止,溫文爾雅,聞別人過失,必盡力為之隱諱。教授生徒60年,其中應香山知縣邀聘,主書院(豐山書院)講席四年,教導生徒循循善誘。邑中慕名負笈者無數(shù),學成者頗眾。一生家境清貧、廉潔、常粗衣素食。著有《四書廣義》十卷、《尚書要解》四卷、《古文蔬解》八卷,《香山縣志》列為文苑。
林德泉
林德泉,生卒不詳,字恭溥,安堂村人。清道光元年(1821)恩科舉人。派安徽石隸、太湖縣令。道光二十三年,英軍入侵,調任上海軍營,率領親兵遷移軍用物資入江蘇,完成使命,后任和州涇縣縣令。道光二十五年補蕪湖縣令。道光二十八年,再調江蘇,督領水師平??埽熊姽ι瓮?。道光三十年,任青浦縣知縣,振興當?shù)亟逃O特S元年(1851),調廣西軍營,留任三年,調補安徽宿遷縣令,剿海盜。咸豐四年,因戰(zhàn)事調返廣東香山,逢小欖三合會事起,主持團練,鎮(zhèn)壓三合會起義,攻獅山、奪象角,三合會方駐觀音沙,雙方對峙三晝夜,終被擊退,三合會眾退到金角環(huán)、寮后、曲涌村等,林在蕭家渡埋伏,配合濠涌炮擊,三合會大敗。同治元年(1862),在家鄉(xiāng)安堂,發(fā)起大涌十鄉(xiāng)先賢捐資,興建卓山書院。林德泉享年75歲,留有《公余墨記》和《涇川偶得錄》等著作。
林福祥
林福祥(1814-1864),字亮予,號季薇,祖籍安堂村,出生于澳門。出身世家巨族,屢試不第。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向廣州知府余保純呈上戰(zhàn)守方略遭拒。轉投兩廣總督祁貢,委以“平海營”管帶職,鎮(zhèn)守廣州城西觀??冢心妓?。6月8日,聯(lián)合廣州三元里“平英團”鄉(xiāng)勇?lián)敉擞④?。嗣后參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復上書粵督,力請收復香港,成為提出收復被英國強占香港島的第一人。1846年,出任江西贛州定南廳同知,曾鎮(zhèn)壓人民起義。歷任南昌、撫州、饒州知府,二品浙江布政使。任吉安贛寧兵備道,在皖、贛、浙等地與太平軍作戰(zhàn)。1861年12月在杭州被俘,得忠王李秀成釋放,后投誠太平軍,但不愿留在軍中,攜幼子返原籍發(fā)展。在離上海回粵,經(jīng)衢州時,被浙江巡撫左宗棠捕獲,1864年3月被殺,時年50歲。著有《平海心籌》。
林福盛
林福盛(1824-1881),字寬貢,又字九如,安堂村人,父林德泉。少好讀書,道光二十二年(1842)隨父到上海抗擊英夷,奉命筑土城墻,待英軍臨近擊之,阻止入侵,名震江南。咸豐元年(1851),得江督陸建瀛保舉為太學生。咸豐三年,福盛以防堵清江賊寇,得詔賞同知銜。咸豐四年,隨父返粵鎮(zhèn)壓紅巾起義。紅巾軍圍五羊城,福盛援軍駐北門,幾經(jīng)戰(zhàn)役,破紅巾軍。朝廷賞金,福盛慷慨謝辭,逐詔賞同知花翎。咸豐六年正月解海豐城圍,七月赴廣西。九月英軍侵粵,東歸返粵,水陸把守,待英軍出沒突擊襲殺。咸豐八年,解廣寧城圍,赴肇慶擊退英軍。同治五年(1866)奉詔赴云南,又有軍功,奏調補用道三品銜。后染病難起,仍奔母喪,數(shù)次哭絕而蘇。光緒七年(1881)病逝,時年57歲。
黃槐森
黃槐森(1829-1902),字作鑾,號植庭,別名宜公。祖籍青崗村,香山黃梁都人(今珠海斗門荔山村)。自幼聰穎,好習文武。清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同治元年(1862)登進士,授翰林編修,翌年授御史給事,又任順天文武鄉(xiāng)試考官、文武會試監(jiān)考官、考試漢學教習官。光緒二年(1876)任直隸大順廣道,任職地處兗(山東兗州)豫(河南)之交,九河網(wǎng)匯,夏秋水漲,河堤常決,親督河工修堤,以絕洪澇。在職時肅整吏治,淘汰冗員,禁吏役索賄,清除積弊。后又任四川北海道。擒治土豪,清理積案。時保甯城有河渠,匯諸山水常患,促治理免禍患。光緒十四年授云南迤東兵備道。光緒十六年(1890)授貴州按察使、護理巡撫職,初任遇永淳連遭自然災害,即令籌款購糧,低價售給百姓,賑濟災民。時黔省機器局虧損三十萬資,欲貸洋款補虧,巡撫思之,局源不暢,主張塞流,奏請朝廷,停辦局內鐵礦堵塞虧損。光緒十八年(1892)任廣西布政使、護理巡撫。光緒二十一(1895)年任云南巡撫,光緒二十三年(1897)調任廣西巡撫,時郁林博白北流,會匪猖獗,親臨督剿,肅整治安;遵詔練兵,籌集軍餉,議則八條,請廢武科弓石,改習槍炮;奏準朝廷,設立南寧商埠,振興經(jīng)濟;興辦教育設立桂林體用學堂,聘用智者主管校務,教授中西學識,廣西有為者,多出此校,朝廷頒行新學制,學堂改為廣西大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邁辭官返里,次年病逝。任職40余年,廉潔愛民,從不接受饋贈。間作花卉,善畫蝶,著有《留庵隨筆》。清廷授予“奉天誥命”詔書,后人在村中西門大街建“黃中丞亭”,立碑志念。《廣西地方志》《香山縣志續(xù)集》《珠海市志》等皆錄其傳。
李安邦
李安邦(1873-1940),嵐田村人。辛亥革命早期武裝活動領導人。自小出洋,在檀香山當密探。1894年加入興中會。1895年籌款支持廣州起義。1901年因反對?;蕰U遭暗殺。1911年,在香山縣組織革命軍,介紹同村人李球參加革命軍,發(fā)動反清起義。辛亥革命成功后,歷任總統(tǒng)府衛(wèi)隊司令,廣東大元帥府參軍及討賊軍總司令等職,參加護國討袁(世凱)和護法運動。1935年后,因李安邦年老,國民黨中央派他到斗門小林保護中山紀念中學的13.3公頃校產(chǎn),以度晚年。
蕭祖康
蕭祖康(1876-1914),號澤田,南文村人。幼讀私塾,稍長入讀龍山、豐山書院,后考入廣東武備學堂,畢業(yè)后奉派日本留學,入讀日本士官學校,專攻輜重科,并在日本福岡入伍實習。其間,憤于不能與日籍學生同堂聽課,乃聯(lián)合中國學生27人,秘密取得教官特殊教育秘本,分兵種抄錄,其中1人不慎被教官發(fā)現(xiàn),以竊日本國防機密論罪,27人旋即入獄,經(jīng)外交部門據(jù)理力爭無效。后經(jīng)清政府及留學團體、日本友好人士大力營救,終獲日本明治天皇赦免。蕭祖康一行返國,得清攝政王詔見,嘉其忠勇,賜舉人,贈賞銀。返廣東,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旅輜重營長,兩廣督練所參謀長,輜重營管帶職。民國元年(1912),以資助共和,追隨革命,擁護廣東獨立有功,升任廣東都督府上校參謀,陸軍第三團團長兼香山清鄉(xiāng)司令。民國2年復調都督府幕僚,時粵政變頻頻,政局混亂,曾以少將參謀兼任都督職務。后龍子誠入粵,蕭即引退交權。民國3年夏,不幸患腦溢血英年早逝,享年僅38歲。
蕭桂榮
蕭桂榮(1878-1949),別字鐵士,祖籍南文村。1912年在加拿大加入中國同盟會。1916年,響應孫中山“反復辟,討伐袁世凱”號召,加入加拿大討袁武裝隊伍“敢死隊”,該隊同年2月抵達日本橫濱,5月青島登陸,在孫中山所派代表袁重帶領下,進入山東濰縣,編入中華革命軍東北軍華僑義勇團,投入討袁戰(zhàn)斗。9月30日,孫中山在上海設宴會見討袁敢死隊,得到孫總理嘉許。討袁戰(zhàn)爭結束后任孫中山侍衛(wèi)隊,并加入總理侍衛(wèi)社繳納會費至1948年。孫總理對蕭的愛國熱忱表示贊許,贈予橫幅手跡“博愛”一幅,以示褒獎。歸田回村后,熱心公益事業(yè),中山僑立醫(yī)院成立時,曾與侄女蕭悔塵共理院務。1949年在南文辭世。
林君復
林君復(1879-1942),安堂村人。早年在廣州格致書院讀書,繼入讀日本宏文書院和早稻田大學,得識孫中山,并追隨革命。曾在日本華僑中籌得一批款項,并將家產(chǎn)變賣,交給黃興、朱執(zhí)信等作為革命活動經(jīng)費。1906年奉孫中山命,到澳門創(chuàng)辦“仁聲劇社”,以此進行革命活動,演出《血淚》等劇目,揭露清廷禍國殃民的罪行。1910年秋,奉孫中山命,與香山人鄭彼岸等在澳門南灣41號組建中國同盟會南方統(tǒng)籌部澳門總支部,作為策動香山縣反清起義的領導機構。后成為香山縣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數(shù)次變賣家業(yè)購買軍火準備香山武裝起義。1911年11月,策動駐守前山之新軍營長任鶴年部起義。奪取香山后,率領香山民軍進軍廣州,與各路民軍會師。中華民國建立后,廣州各界曾推舉他為廣東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愷曾推舉他為農(nóng)民部長等高級官職,但都婉辭。孫中山為此而書贈其“毀家紓難,功成身退”條幅。1941年末香港淪陷前,到惠陽象山古寺,削發(fā)為僧,長居古剎,布衣素食。后在寺中病故。
林壽圖
林壽圖(生卒不詳),字載伯,安堂村人,僑居美國,同盟會成員。在美國三藩市任陽和會館主席。由香山同盟會持正團推薦,經(jīng)省都督府批準,1912年擔任首屆香山縣長。建立新的縣行政機構:舊縣衙改為縣公署,撤銷原有的典史、教諭、訓導各署,設立總務、民政、財政、教育,實業(yè)各課,分課辦事。為紀念民國5年討伐龍濟光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林壽圖、鄭藻森籌募由巴拿馬、秘魯、智利等國華僑捐款。于民國16年(1927)在石岐西山公園建成中山縣殉國烈士紀念碑,林壽圖親自作碑記。
林仲池
林仲池(1881-?),安堂村人。曾受過高等教育。追隨孫中山革命,在石岐創(chuàng)辦《鐵城報》,宣傳革命。民國初年,主持縣立模范小學。曾任國民黨海外社駐檀香山通訊處主任、廣東省參議員。民國4年(1915),應檀香山《漢民報》之邀,主持該報筆政30多年。民國6年,檀香山中華總工會成立,任該工會理事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與夏威夷中山華僑5人,組成抗日后援組,共籌募5.79萬美元,慰勞祖國抗日將士和救濟難民。1934年在夏威夷創(chuàng)辦大公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與其他僑領,在極度困難中,恢復、創(chuàng)辦華僑中文學校,為僑胞的子孫后代,傳承中華文化,作出一定貢獻。
林警魂
林警魂(1883年生,卒年不詳),安堂村人。出身于華僑家庭,20歲入廣東講武堂,肄業(yè)后與楊鶴齡、陳少白等交游,以辦理鹽務為掩護,進行革命工作。
清光緒三十三年于(1907)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廣西鎮(zhèn)南關(今友誼關)與清軍作戰(zhàn)七晝夜,因革命軍寡不敵眾,敗退入越南境內。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二月二十九日),參與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到澳門。及后孫中山電告前往河內,委以中國同盟會南方統(tǒng)籌部澳門總支部成員,招集加盟同志以策動革命事,于是與劉師復、林君復、鄭彼岸、林了儂等聯(lián)絡,策動駐香山縣前山的新軍反正。攻克香山后,與任鶴年等指揮香軍進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起義隊伍。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久,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其轉往香港經(jīng)商。1916年4月回香山領導民軍討伐軍閥龍濟光,在石岐西郊與駐縣的濟軍激戰(zhàn),迫使?jié)姵冯x石岐,縣知事藍和光離開香山,民軍勝利開入縣城。1924年8月任香山縣長,同年12月去職。1925年任中山縣沙田自衛(wèi)總局長時,破壞省港大罷工,糾集團隊于10月28日攻入石岐,縣長黃居素逃走,其再任縣長。至11月23日黃居素回縣復任縣長后,其又往香港經(jīng)商。1941年香港淪陷后,日軍曾威迫林當日軍傀儡,但林堅強不屈,輾轉奔回韶關。抗日勝利后擔任中國革命同盟會紀念常務委員,廣州市中山同鄉(xiāng)會理事長。
蕭友梅
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號雪朋,祖籍大涌南文村,出生于石岐孫文西路牛角巷8號的蕭大屋(大蕭屋分支)。中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現(xiàn)代中國音樂教學創(chuàng)辦者,中國第一所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創(chuàng)辦人。5歲隨父移居澳門,曾與孫中山診所為鄰,兩家往來甚密,從小認識孫中山,后發(fā)展為革命友誼。1900年赴廣州入讀時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1901年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和帝國大學學習。1905年經(jīng)孫中山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為躲避清政府密探跟蹤,孫中山曾藏匿于蕭友梅的寢室中達一個月之久。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tǒng),蕭任孫中山秘書。1912年在孫中山關懷下,獲公費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3月歸國,安排為教育部編審員,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實驗小學主任,還任教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后又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兼音樂研究會導師。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于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國立音樂學院,任院長、校長。長期致力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一批音樂專業(yè)人才,其中杰出的有冼星海、賀綠汀、劉雪庵等。
著作甚多,教科書有《風琴教科書》《鋼琴教科書》《和聲學》《曲體學》《普通樂學》(高中用)、初中樂理教科書(六冊),都是中國較早的音樂教材。論著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階概說》《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復興國樂我見》等。其還掌握近代西洋曲理論,創(chuàng)作《哀悼引》《楊花》《新霓裳羽衣舞》(鋼琴譜)《問》《聽》《“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100多首歌曲,大部分被編入《今樂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學制唱歌教科書》。這些歌曲、歌劇的演出,深得社會好評。
蕭楚碧
蕭楚碧(生卒不詳),又名楚璧,祖籍南文村,1910年,加入由林君復負責的“中國同盟會南方統(tǒng)籌部澳門總支部”,是總支部成員之一,籌劃香山起義。香山起義前夕,與族人蕭叔鸞舍棄在石岐的蕭家大屋產(chǎn)權,資助革命。并與族人蕭世冰隨同革命黨人裝扮成嫁娶迎親隊伍,從洋關運回槍支彈藥。存放在蕭家大屋內供香山起義之用。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1月6日,參加組織香山起義,分兵隆都、良都進攻石岐,與林了濃率兵回防港口,11月7日,由蕭率領的林少瑜,在乘船巡視時,遇回攻協(xié)鎮(zhèn)馬德新,將馬生擒回城,縣城宣告攻破。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總司令部編譯委員、海軍部副官、黃埔海軍學校校長、海軍艦隊教練官、廣東海軍司令長、廣東海軍副司令。
林威虎
林威虎(1884-1920),字崇新,號照宣,安堂村人。少時就讀隆都高等小學,23歲畢業(yè)于廣東陸軍學校輜重科,派任新軍第25鎮(zhèn)輜重營排長。時值清朝,國勢日危,得各方志士革命圖強宣傳,威虎與同袍毅然率領新軍,參加辛亥革命,經(jīng)兩年諸役,與清軍血戰(zhàn)廣州東門。民國成立,充任廣東陸軍第一師司令部執(zhí)事官、第二旅少校參謀等職。參與討袁伐龍戰(zhàn)事,任中華護國第五軍司令部副官,軍部參謀兼第五團上校團長,廣東北伐第三軍司令部代理參謀長,兼代第一梯團司令等。民國7年(1918)后,分別任香山、增城縣警佐,又得時任廣東省警察廳廳長魏邦平賞識,薦任為廣東衛(wèi)戍司令兼全省警察游擊警備隊司令,奉命率部往肇慶平息叛亂,不料孤軍深入,于蓮塘戰(zhàn)役,捐軀陣中,時年1920年11月6日。經(jīng)魏邦平呈請國民政府,下令褒獎并建烈士紀念碑于省會廣州中央公園。
蕭祖強
蕭祖強(1889-1952),號健行,南文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隆都高等小學堂(前身為龍山書院)肄業(yè),老師為胡漢民。1908曾入讀廣東陸軍小學堂,1910年就讀南京陸軍中學。時與三藩市華僑余森郎(沙溪下澤村人)?;ネ〞牛懻摳锩?,得余介紹認識朱卓文,與之文字交往,并約為三藩市《少年中國報》撰稿。1911年陸軍中學畢業(yè),7月編入保定伍生總隊。武昌起義后,由朱卓文、余森郎介紹,在上海霞飛路孫中山寓所晉見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奉派到陳英士領導的滬光復軍充步兵第一團中校團附。1912年元旦,與朱卓文及中外來賓60人參加在霞飛路舉行慶祝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盛大宴會。
1925年任建國粵軍總司令汕頭行營參謀處少校參謀,東征之役,調往東江革命傳習所任中校參謀。1930年起任廣東軍事正式學校工兵科科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工兵指揮部副指揮。1936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廣州)工兵科上??崎L。1937年任中山縣財物委員會委員、中山縣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等職。1939年任中央步兵學校遵義分校教育處長、少將教育長。同年10月,任第四戰(zhàn)區(qū)第一游擊區(qū)司令部參謀長,率部在橫門奮勇抗日,立下戰(zhàn)功??箲?zhàn)勝利后,1947年獲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頒贈由蔣介石親筆書寫的《捍衛(wèi)鄉(xiāng)幫》題詞,內書:“國民政府題頒廣東中山縣蕭祖強捍衛(wèi)鄉(xiāng)幫蔣中正題”。1952年2月14日,以惡霸地主罪被槍決。1992年9月平反,宣告無罪。2005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給其后人蕭秉多。
黃官賀
黃官賀(1890-1973),青崗村人。愛國僑領,15歲在大涌缸瓦鋪做店員,16歲往港,在真光公司屬下商店當?shù)陠T,20歲往秘魯謀生。22歲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大力資助孫中山先生革命。在秘魯期間曾任介休中華會館主席,抗日救國分會常委、抗日總會執(zhí)委,中山會館委員、隆鎮(zhèn)隆善社主席等職??谷掌陂g,放下生意,交由兄弟管理,竭盡全力,發(fā)動僑胞、僑團組織,捐款支援祖國抗日。1919年第一次返國,與村中華僑黃奮邦、黃偉傳發(fā)起捐資修筑更界道路及修建橫欄碼頭。1929年,第二次返國。1932年與黃關程等籌辦青崗小學,修建學校市亭等。1948年,離秘歸國,適村校無人接管,被推選為校董主席,管理村校。1956年,在石岐經(jīng)商,擁護“公私合營”,曾被《南方日報》報道事跡,1973年病逝,享壽83歲。
林卓夫
林卓夫(1897-1943),字壽源,安堂村人。廣東省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1929年夏,任中山縣立中學校長。在任五年內嚴格辦學,每日早上坐在校門逐一檢查學生所穿校服,如不整齊則不準入校;重視教學質量,重聘有學識資深者任教;新生入學后中期須經(jīng)一次甄別考試,成績不合格的飭令退學。林聘請曾出席遠東運動會名將來校任體育主任,培養(yǎng)了不少運動員,參加縣、省歷屆運動會均列前茅。1937年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1939年,任國民黨中山縣黨部書記長。八九月間,下令解散廣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中山縣隊和中山縣戰(zhàn)時婦女協(xié)會,禁止這些抗日團體的一切活動。嗣后被召赴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1940年回縣兼任中山縣長。1942年任國民黨港澳灣總支部委員兼澳門支部主任委員。當時澳門未被日軍占領,但日偽橫行無忌。林為日偽所仇恨,被列為第二名暗殺對象。親友極力勸其離澳暫避,但林堅決不走,立下遺囑,準備犧牲,在1943年2月1日晚回家時,于柯高馬路離寓所十多丈處被人連開五槍,不治身亡。國民黨中央黨部傳令表彰,并列為烈士。1947年5月移柩葬于石岐迎陽石后山,并立有碑文。“文化大革命”時此墓被毀。
李 球
李球(1897-1983),嵐田村人。在家鄉(xiāng)讀私塾、務農(nóng)、習武。24歲得同村辛亥革命前輩李安邦介紹推薦,到廣州參加革命軍,不久調入總統(tǒng)府當警衛(wèi)。從此,日日夜夜工作和生活在孫中山先生身邊。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革命,指使叛軍圍攻廣州觀音山總統(tǒng)府,炮轟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住處。警衛(wèi)隊全體將士投入激烈戰(zhàn)斗。待苦勸孫中山化妝安全離開后,侍衛(wèi)背著孫夫人由后門突圍,李球等在前面開路,李球不幸左腹中彈負傷,孫夫人命令侍衛(wèi)把李球送到醫(yī)院救治。后得孫中山親自頒發(fā)金質獎章。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衛(wèi)士隊轉到中山陵護陵,李球守陵睹物思人,自覺傷心,請求解甲歸田。1980年,任中山縣第三屆政協(xié)委員。1983年,在家病故,壽年86歲。
蕭悔塵
蕭悔塵(1900-1957),女,南文村人。生于華僑家庭,其父攜眷赴美經(jīng)商,兩姊弟均在美國加州大學讀書,悔塵攻讀教育,其弟江河則攻讀醫(yī)科。其弟本有學成歸國后致力祖國醫(yī)療事業(yè)抱負,但不幸在畢業(yè)當年因車禍身亡。蕭悲愴之余,決意完成其弟未竟的愿望,1922年在美華僑中籌集30萬美元,回國在石岐建成“僑立公醫(yī)院”(今市博物館址),自任董事長。1929-1935年任中山縣立女子師范學校(后期改名為中山縣立女子中學)校長。在任期間對學校嚴格管理,事事以身作則,不惜重金聘請有真才實學的教師任教,故校風純樸,學生成績優(yōu)良,為家鄉(xiāng)培育了眾多人才。因其辦學成績顯著,于1936年調任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31年和1932年日軍侵略東三省及上海時,她發(fā)動學生抗日救國,成立救國分會;組織宣傳隊和募捐援黑(黑龍江)隊;又抽調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的僑立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組織救護隊待命出發(fā)。1939年辭職到美國定居后,親自上街宣傳抗日救亡,發(fā)動華僑捐款支援祖國抗日。1957年從美國乘飛機回香港,原計劃回鄉(xiāng)探親,不料在飛機上心臟病發(fā)作而逝世。
張悟真
張悟真(1901-1997)女,原籍湖南瀏陽,南村曹若茗夫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經(jīng)歷“六一”慘案。1925-1932年在南洋爪哇、泗水、望加钖華僑學校任教兼校長。1932-1936年在巴黎國立高等美專學油畫,參加反帝同盟,任中國藝術會交際會長、留法巴黎中國學生會執(zhí)行委員及監(jiān)察委員、巴黎抗日校園會執(zhí)行委員、留歐中國婦女抗救會主要負責人,并代表出席“世界學生中國問題討論會”,1935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偕同曹若茗回國,在武漢、重慶《新華日報》社,任美術科主任、副主任。1940-1943年,在延安魯藝美術系任教、兼黨支部委員、學校俱樂部主任。1942年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與會代表得到毛主席接見、合影。1947-1948年,在中央外事組任特別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分別任武漢、廣州外事處研究室主任、黨支部書記、中蘇友好總干事,廣東省第一、二屆和廣州市第五屆人民代表。1954-1965年,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對外聯(lián)絡部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文聯(lián)黨委委員。1970-1973年,下放天津“五七干校”,1981年離休,1983年參加文化部老干部書畫學會。
1932年5月,張悟真由南洋赴法,乘法輪“佑治菲立培號”輪船,于印度洋被焚,張悟真鎮(zhèn)定指揮、協(xié)助救人,中外報刊贊為“杰出女性”。1936年,從事巴黎《中國救國時報》,發(fā)明“簡化排字”,獲“斯達漢諾夫獎。”1958年,代表中國美術家赴蘇、蒙舉辦美術作品展。1960年,被全國婦聯(lián)評為“三八紅旗手”。1970年,下放天津時,被評為“勞動模范”。張悟真書畫代表作有人物肖像畫《黎特金》《向警予》《蒙古勞動模范》等,國畫《烏江天險》《婁山關》等,作品多次在刊物發(fā)表和參展。離休后作畫甚多。1997年2月,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享壽96歲。
蕭一平
蕭一平(1903-1990)又名蕭劍雄,南文村人,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10年,在家鄉(xiāng)讀書。1921年,到上海興華制面廠當工人,曾因參加五四運動,被捕三天。1922年,在廣州漢英英語專修學校讀書。同年8月考入省立宣講員養(yǎng)成所,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畢業(yè)。
1923-1924年,任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處文書、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干事、商務部干事、農(nóng)民部助理員,協(xié)助起草第一個全國農(nóng)民協(xié)會章程。1924年8月,參加第一屆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以中央農(nóng)民部特派員身份,隨廣東省省長廖仲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譚平山(中共黨員)等人,到九區(qū)大黃圃宣傳農(nóng)民運動。是年底,中山縣第一個農(nóng)民協(xié)會——四區(qū)麻子鄉(xiāng)農(nóng)民協(xié)會成立。1925年,任廣東省農(nóng)民協(xié)會秘書長、中共廣東區(qū)委農(nóng)委委員,參加廣東的農(nóng)運工作。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離開廣州到澳門,負責收集、聯(lián)絡黨團工作。8月奉命到汕頭迎接南昌“八一”起義南下大軍,到達汕頭時,己被國民黨軍隊占領,被迫經(jīng)廈門轉到香港。年底在澳門聯(lián)系中山、順德農(nóng)軍策應廣州起義,失敗后轉移香港,因香港聯(lián)絡點遭破壞,失去黨的聯(lián)系。
1928年3月,蕭流亡到越南西貢,1929年,又流亡到柬埔寨金邊。到1933年,在西貢、金邊聯(lián)絡中共黨團員,進行反蔣宣傳活動。
1935年夏,回上海在《中華日報》當記者。1938年春,到海南??谑?,任抗日救國會秘書。1938年秋,經(jīng)廖承志等介紹到博羅,任教育科長、軍事科長、秘書長。1940-1945年,經(jīng)組織安排,到上海租界從事地下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廣州市政府任科員,后轉到廣州第九中學任教師,1951年,在肇慶西江工商科人事工作,后在肇慶、新興中學任教。1974年9月退休,1982年4月改為離休。1990年2月于番禺病故,終年87歲。
伍少庭
伍少庭(1903-1979),南村村人,歸國華僑。1954年前,在秘魯謀生,1954年回國。1956-1962年,任中山縣第一、二、三屆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任職期間,根據(jù)國家各時期的中心任務,組織歸僑、僑眷學習、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組建華僑投資公司,支持經(jīng)濟建設,積極籌組創(chuàng)辦中山縣華僑中學。1958年,成立中山縣華僑支援建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主持、組織歸僑、僑眷建設沙涌僑鄉(xiāng)工作,集資創(chuàng)辦廣東省第一個華僑拖拉機站——沙涌鄉(xiāng)華僑拖拉機站、沙涌華僑醫(yī)院、機械廠、幼兒園、福利會等。1959年沙涌被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評為全國52個先進集體之一。1959-1966年,任中山縣政協(xié)第一、第二屆委員副主席。1957-1965年,分別當選為第二至五屆中山縣人民委員會副縣長。1958-1963年,分別當選為廣東省第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在中山病逝。
林介如
林介如(1905-1988),字建文,安堂村人,名畫家,父親是上海廣肈中學教師。年弱冠酷愛畫,1920年,入省立第一甲種工業(yè)學校染織班攻讀,時年僅15歲,是同儕中最年少者。于染織班中,得嶺南畫派宗師高奇峰指導,曾聽過校長高劍父授課。鉆研畫法,造詣甚深。山水、人物均佳,構思新穎,筆墨蒼勁、舉凡花卉、鳥蝶、家禽、野獸栩栩如生。1923年,工校畢業(yè)后轉赴上海,從事藝術活動。1932年旅滬時曾與潘天壽、張振鋒成立“白社”(花鳥畫研究會)。1936年8月與何香凝、陳樹人、胡藻斌、徐悲鴻、黃賓虹一起成立“力社”,成立時舉辦力社畫展和出版《力社畫集》,林介如畫作《白鷺》被公認是最好的作品,被徐悲鴻介紹給英、法、美等國美術家。1938年創(chuàng)辦“白云畫苑”??箲?zhàn)期間移硯香港,最后回中山定居。先后在廣州、石岐、澳門等地舉行畫展,組織“奔流畫會”。曾任中山縣立一中、龍山、卓山中學美術教師,1966年退休,中山市政協(xié)、市委宣傳部、文化局、博物館等單位聯(lián)合為其舉辦個人畫展。1987年加入中國美術協(xié)會廣東分會。是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佛山支會理事、市政協(xié)委員。作品多數(shù)贈送鄉(xiāng)親,早期中期作品散失國外。1988年,病逝家鄉(xiāng)。
蕭淑嫻
蕭淑嫻(1905-1991),女,祖籍南文村,出生于天津,國內知名音樂理論家、鋼琴家,近代專業(yè)音樂教育奠基人蕭友梅的親侄女。1930年大學畢業(yè)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進修,先后獲和聲二等獎,對位優(yōu)秀頭等獎和賦格曲獎狀三個獎項,1935年畢業(yè)。同年報讀德國著名指揮家舍爾興指揮班,后兩人發(fā)展一段情緣,在瑞士生活。她通過演講、寫作和出版等工作,為傳播中國文化藝術作出貢獻。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其叔友梅貧病交迫,1940年死于上海。蕭淑嫻痛感國難家患,有國歸不得,寫下一部由9個樂章構成的管弦樂曲《懷念祖國》,表達對祖國的懷念、熱愛和中華必勝的信念。1941年8月首演,在歐洲深受歡迎,是一部最早在歐洲交響樂壇正式演奏中國管弦樂的作品。1950年攜子女回祖國定居,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參加全國政協(xié)的土改工作隊。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第三屆理事。后被冠以“全盤學習蘇聯(lián)發(fā)表音樂文章”的罪名,受到政治迫害。1958年到北京定居,“文化大革命”受不少委屈,1986年退休。1991年病故北京。
伍美月
伍美月(1905-1991),祖籍南村村,旅日僑領。13歲到香港,18歲前往日本謀生,在東京開辦“樂陽”菜館,經(jīng)營有方,業(yè)務不斷擴展。曾任日本靜岡縣華僑會長、東京華僑總會顧問、東京華僑鄉(xiāng)親會會長、橫濱廣東同鄉(xiāng)會名譽會長,是一位威望頗高的旅日僑領,深受僑胞擁戴。1956年,受中國政府邀請,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并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主任何香凝向其贈送一幅獅子畫。身居日本關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1979年4月與吳桂顯等率領旅日廣東同鄉(xiāng)探親團回中山訪問,捐資支持中山華僑中學復校。1990年,為興建南村小學新校舍,率先捐款,于1991年2月,新校落成啟用。1991年5月17日,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壽86歲。
曹若茗
曹若茗(1910-1967),又名曹保光,南村村人。學生時代追求革命,1932年,在法國留學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歐洲數(shù)國積極從事反帝救國運動。在荷蘭、比利時任反帝大同盟書記。在巴黎參加《救國時報》工作。1938年偕同張悟真回國。先后在武漢、重慶《新華日報》任編委會委員,1939年,到延安任《新中華報》總編輯,兼中央出版委員會委員、《解放日報》副總編緝、中央政策研究室美國組組長、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央外事組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武漢外事處處長及黨組書記、華東分局外事委員會副主席、廣東外事處處長、廣東省外事辦副主任、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寶安縣委書記。1961年,調中央中聯(lián)部《毛澤東選集》編譯組工作。1962年,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1967年6月14日,死于北京中央編譯局辦公室內,時年57歲。曹若茗早期參加革命,為黨工作幾十年,通曉8國文字語言,長期從事黨的新聞、外事、翻譯工作,為國家作出一定貢獻。1979年后,中共中央為他平反昭雪,并為他召開追悼會。
蕭淑芳
蕭淑芳(1911-2005),女,祖籍南文村,出生于天津。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丈夫是著名畫家吳作人。自幼受叔父蕭友梅影響,有志畫藝。15歲從師汪慎生、湯定之、齊白石習國畫,1926年考入北平國立藝專,從師克羅多(法國人)、李超士、彭沛民習西洋畫。畢業(yè)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隨徐悲鴻習素描和油畫。1937-1940年到瑞士、英、法等國學習油畫和雕塑、人體速寫。1938年在英國舉辦個人畫展,出版《中國兒童游戲》畫冊。1940年回國任上海培成女中和工部局師范??茖W校美術教員。1945年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為刊物設計兒童服裝及兒童玩具。1946年參加上海進步畫家組成的上海美術作家協(xié)會任理事。同年與徐悲鴻、吳作人接收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任油畫系副教授。1948年6月5日,與吳作人舉行婚禮。1950-1951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術工作工作者協(xié)會會員,并加入北平美術家協(xié)會。1951年加入中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和中國民主同盟。1978年當選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執(zhí)行委員。1982年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
蕭淑芳從藝50多年,多數(shù)作品以國畫技法,表現(xiàn)出花卉的姹紫嫣紅,畫作的數(shù)量多和質量高。兩度參加石窟考察團遠赴炳靈石窟和麥積石窟,又參與繪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幅大型壁畫——北京天文館藻井壁畫。先后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駐外使館、國內外刊物、名人部門等作畫無數(shù),還深入農(nóng)村、廠礦,創(chuàng)作許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畫作。吳作人、蕭淑芳夫婦,曾多次赴美國、阿根廷、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國訪問,舉辦畫展,學術交流、講學。多次在北京、廣州、深圳、蘇州、中山等地舉辦個人畫展,為公益慈善事業(yè)捐贈作品。作品印成《吳作人、蕭淑芳畫集》《蕭淑芳花卉》等畫冊出版,著名作品有《丁香花》《少先隊員》《紫鳶》《高潔》等畫作,并撰寫多篇有關作畫論文、回憶錄。2005年12月21日在北京去世。
黃廣慶
黃廣慶(1912-1982),青崗村人。青少年時代畢業(yè)于香港英華書院。1933年,入讀廣東航空學校,為第七期學員,后在廣州燕塘陸軍軍事學校受訓。1936年3月畢業(yè),編入廣東空軍29中隊,繼任韶關航空站站長??箲?zhàn)期間,先后參加過廣州、武漢、重慶三大空戰(zhàn)。1937年8月起,一年多參加在廣州、南雄與日機的10多次空戰(zhàn),與戰(zhàn)友共擊落日軍戰(zhàn)機20多架。1938年2月24日,在武漢參與三次大規(guī)??諔?zhàn)中,與僚機聯(lián)合戰(zhàn)機擊落日軍1架。1940年,重慶大會戰(zhàn),隨同13名飛行員迎戰(zhàn),擊落敵機數(shù)架,并把所謂日空軍“轟炸之王”奧田大佐擊斃。空戰(zhàn)中,黃廣慶左肩中彈受傷。1946年,因不滿蔣介石反共內戰(zhàn)政策,離開空軍,轉到香港啟德機場任飛行教官,后到《新生晚報》做記者,1982年,在香港病逝,享壽70歲。
蕭秉翰
蕭秉翰(1913-1963),南文村人。中學畢業(yè)后,由叔蕭祖強保送燕塘軍校電訊、工兵兩科學習至畢業(yè),編入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先后任排長、連長,參與張發(fā)奎和桂軍聯(lián)合反蔣介石戰(zhàn)爭。戰(zhàn)后任燕塘軍校學生隊工兵科中隊長,工兵訓練辦公室教育副官。1930年考入廣東航空學校,1932年4月畢業(yè),任廣東空軍第二大隊分隊長。1932年5月,隨張惠長到香港,后在福建19路軍任飛行員,負責遞送文件、命令和載送要人。1934年春,再到廣東空軍任飛行員,廣東空軍北飛南京中央,在杭州覽橋航校受訓,分配到中央驅逐大隊任駕駛員。1937年8月,隨丁紀徐率領的9架飛機,前往轟炸入侵吳淞口的日軍戰(zhàn)艦,由于隊長黃興漢誤炸美輪,蕭秉翰受拘押,出于義憤返中山,安排在中山縣守備隊第三大隊任中隊長。1939年7月,日軍進犯中山橫門,第三大隊官兵戰(zhàn)斗7晝夜。8月日軍再次進犯橫門,蕭率中隊奮戰(zhàn)28天,再次擊退日軍入侵。1946年11月離職往澳門,1963年病逝香港。
余長白
余長白(1914-1952),原名余趙城,疊石村人。父余善培是旅美華僑。余長白1933年畢業(yè)于廣州知用中學,返鄉(xiāng)后組織同鄉(xiāng)文化人士,創(chuàng)辦旗峰小學,任校長。七七事變后,成為二區(qū)抗日救亡委員會委員,領導全區(qū)愛國華僑,青年學生抗日救亡活動。日軍登陸疊石前,擔任區(qū)“別動隊”隊長和疊石鄉(xiāng)長,組織村民“堅壁淸野、防奸防空”。日軍侵占中山后,轉入地下抗日活動,聯(lián)合青崗、安堂等村學校進步師生,舉行抗日演講、歌詠、演話劇和散發(fā)傳單等活動,支持前線抗日。日軍把其列為危險人物,于1942年將其拘捕。余乘深夜偽軍松懈之機,逃奔湖州蕭日新處,繼續(xù)向五桂游擊隊提供二區(qū)敵偽情報,并支持其六弟余趙陸參加游擊隊抗日。二區(qū)解放前夕,接受二區(qū)人民武裝部隊指導員梁豪指示,摸清二區(qū)敵偽武裝實力,策反高苞部隊,進而收編,迎接解放,使解放時期收編二區(qū)武裝得以順利完成。1949年11月參加工作,任二區(qū)文教助理。1952年以“反革命罪”被鎮(zhèn)壓。1985年,原五桂山老同志蔡慶權、余成、梁豪、黃聯(lián)安等挺身力證,余長白任偽職期間,無罪惡血債,在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做了大量有益革命的工作。1987年7月終以“查證屬錯判案件,不追究刑事責任,恢復干部身份”的結論,得到平反昭雪。
余祿佑
余祿佑(1915-2005)大涌疊石村人。早年赴港經(jīng)商,事業(yè)有成,是香港興士多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熱心社會公益及社團活動,聲望素孚。1973年獲非官守太平紳士稱號,任香港公益金副贊助人、香港中山僑商會董、香港中山隆鎮(zhèn)同鄉(xiāng)會名譽會長。余祿佑關心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捐資36萬港元興建疊石幼兒園。2005年,余祿祐在香港病逝,享壽90歲。
黃棣榮
黃棣榮(1920-1992)祖籍青崗村,出生于檀香山。青年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應征服役美軍,被派往中緬邊境,參與陳納德將軍指揮的飛虎航空隊的軍務。復員后繼承父業(yè),任泰興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司理。熱心公益,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中華總會館、中華總商會、香山隆都從善堂、黃氏江復堂、萬那聯(lián)義會及中山學校董事會等會長和主席職務。其父黃北洪、子黃超常也曾任中華總會館主席。1991年,黃棣榮獲選為華人模范父親。年逾古稀,仍堅持參與總會會務,擅于交際,扶掖后輩,促進革新,是檀香山華人德高望重的著名僑領。
余 新
余新(1920-1987),疊石村人,旅居香港40多年,一向經(jīng)商,胸懷坦蕩,運籌有策,深受商界愛戴,曾任香港匹頭行業(yè)會主席,香港中山僑商會副會長,香港中山隆鎮(zhèn)同鄉(xiāng)會永遠名譽會長,為社會大眾和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做貢獻,率先捐資港幣25萬元,興建疊石學校教學樓,1984年建成使用,成為大涌鎮(zhèn)改革開放后旅外鄉(xiāng)親集資興建的第一所學校,還擔任中山市僑聯(lián)會顧問、大涌醫(yī)院名譽院長、疊石學校永遠名譽董事長。
蕭淑熙
蕭淑熙(1920-2002),女,祖籍南文村。蕭友梅第七女兒,生物化學專家。1946年獲北平燕京大學專業(yè)學士學位,1956年和1960年在美國分別獲碩士、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美國國籍。1978年應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教授的邀請回國,在動物研究所、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多項基礎性課題研究,主持研究項目有大熊貓基因分析等。2002年12月30日在北京去世。
林偉干
林偉干(1921-2014),安堂人,出身華僑家庭。1933年“七七事變”時就讀縣高中,在地下黨員阮洪川影響下加入中山縣立中學別動隊(簡稱“中中別動隊”)。1938年3月,廣東八個學生抗日救亡團體合并,組成“廣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隊”),林以抗先隊員身份邊讀書邊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9年7月10日,日軍進犯中山疊石,“抗先隊”、“區(qū)青隊”等擔負組織救護隊、擔架隊、運輸隊等支援前線任務。同年9月,中山當局下令取締、解散“抗先隊”,林奉黨指示,1940年考入香港廣東國民大學土木工程系,直到1942年香港淪陷,回家鄉(xiāng)大涌,勸其三叔母辭去教師工作,由林偉干代課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43年4月,加入抗日游擊隊揚子江部隊,改名林漢。1943年7月,任民族中隊指導員,在一次日軍乘車駛進石岐戰(zhàn)斗中,率30多名戰(zhàn)士在岐關東路的芋頭設伏全殲日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林奉命轉入東江縱隊,任羅浮中隊政治指導員。同年12月,奉命與羅章友、饒璜湘部隊會合,途中與國民軍遭遇激戰(zhàn),不幸頸部中彈,得戰(zhàn)友護送和群眾幫助回部隊,送香港治療,愈后成二等乙級殘廢。
新中國成立后,林在佛山專署工作任地區(qū)財政局局長、外貿局局長、物價局局長、財貿政治部副部長和廣東省粵海公司進出口公司進出口部經(jīng)理。2014年7月25日在佛山病逝,享年93歲。
李華葉
李華葉(1923-2004),嵐田村人。8歲后父母雙亡,兄弟4人淪為“街童”。后其兄到斐濟謀生,1939年隨兄往斐濟,在其兄經(jīng)營的小雜貨店幫工,僅能糊口。1950年,回鄉(xiāng)與安堂林淑芬結婚,婚后偕同妻子移居斐濟,夫妻合作經(jīng)營雜貨店和面包生意。1957年,因決策失誤,被人騙財而債臺高筑。1961年,其妻專注理財,生意從新起步。1965年開設餅干廠,由于理財有方,生意越做越大,廠內員工有三四百之眾。80年代,斐濟遭遇天災,餅干和面包成居民的主糧,李華葉的生意達到高峰。后帶領大兒子和第三兒子創(chuàng)辦冰淇淋、建筑、印刷等行業(yè),成為斐濟最大的華人工商企業(yè)家。李華葉熱心家鄉(xiāng)福利、教育事業(yè),捐資在嵐田村建成以其父親名字命名的善昌學校和卓山中學教學大樓、安堂小學教室。
黃玉貞
黃玉貞(1941-1989),女,青崗村人。1958年,考入華南師范學院,主修生物,兼修化學,1962年畢業(yè),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分配到中央化學工業(yè)部合成材林老化研究所,所址廣州棠下,初任技術員。不久調到中央四機部第十六研究所(后改為兵器部五所),研究生物老化。同時還鉆研光散射,紅外線光譜、液相色譜、紫色光譜、電子顯微機鏡氣相色譜、熱分析法等高層次的科學領域。先后擔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第三研究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開發(fā)辦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曾任老化研究所一、二屆委員和高級工程師、副所長,著有《農(nóng)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和保管》《黑色聚乙稀薄膜的耐候性試驗》和一些有關譯文,1989年3月7日,因車禍去世。